六十年前的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春华秋实六十载,湘西自治州砥砺前行,各族人民守望相助,谱写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进步的光辉篇章。
六十年来,湘西不断优化发展路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六十年来,湘西大力破解瓶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变化巨大;六十年来,湘西立足资源禀赋,突出优势优先优化,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六十年来,深入实施扶贫开发,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六十年来,湘西做实民族工作,民族团结得到加强。
为了庆祝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潇湘晨报推出“行进湘西”系列报道,记录湘西前进的足迹,分享湘西奋进的成果,守望和期盼新的十年。
本报湘西讯“湘西这个地方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三无’,没有原料,没有交通,没有能源”,湖南众鑫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本建说,“我们选择在这里发展,一来是一种家乡情结,二来当地政府给予了很多优惠。”国家优惠政策用好用足,土地置换有优惠,协助企业经营贷款,这些都是高新技术企业众鑫选择湘西的理由。
刘本建已经60多岁,“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就梦想当一名工程师。厂里现在这个布局、每条生产线都花费了我的心血。”两条生产线每条长42米,年总产值达6亿元,年利税1000万余元。每条生产线配备了5台袋式除尘器,能将添加石墨时产生的粉尘扼杀在摇篮中。空旷的厂房里,机器“吐”出一块块铁合金块,铁合金块在传输带上缓缓移动,但机器的出口几乎没有粉尘。通过负压生产与过滤,最终通过烟囱排向空中的气体达到排放标准。
湖南众鑫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最早进驻泸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企业之一,是湖南省最大钒系列铁合金专业出口高新科技企业,2015年7月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被评为湘西自治州“进出口先进企业”。主打高新科技,注重环保,众鑫代表了湘西工业化的转变方向。
建州初期,湘西工业基础薄弱,为了迎头赶上,湘西也曾经历工业粗放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后,湘西大力发展矿产品加工业。矿业带来经济增长,也带来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既保持经济增长又保证这一方净土不被破坏?“十二五”以来,湘西决心从“一矿独大”向“多点支撑”转变。在“不要带污染的财政收入”思想指导下,湘西整治整合矿业,矿硐由1980个整合到204个,开发主体由1000多个减少到23个,湘西矿业走上安全发展、转型发展之路。矿产整治、清退落后产能后,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带动湘西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为主的新兴产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而环保的理念也为湘西留住青山绿水、大力发展旅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我们所有进驻开发区的企业,环保必须是第一因素。”湘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杨再贵表示。
自然风光和工业发展从来不是没有交集的平行世界。在环保理念的支持下,湘西工业发展的步伐更加轻盈和从容。目前,湘西建成9个省级产业园区、1个省级高新区。湘西经开区、泸溪工业集中区先后获批“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湘西经开区列入全省“飞地经济”试点范围,荣获“2014年度中国湘商十大最具投资价值经济园区”,泸溪工业集中区获批“省高新技术产业园”。
“作为一家知名集团公司,能够在一个民族文化浓厚的地方发展,本身也是一种特色。我们有一款啤酒叫作‘自然之美’,灵感就是来源于湘西山水。”华润雪花啤酒(湘西)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李立说。 记者李姝
数据 建州初期,湘西工业基础薄弱,仅有10家电厂、2家造纸厂、2家印刷厂以及其他25个小型工厂。建州60周年以来,湘西实现了工业由初级向中级迈进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州共创建6家企业技术中心、29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7家新材料企业。2016年底,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276家,其中产值达亿元的企业61家、过4亿元的企业1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72.54亿元。
对话
湘西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对企业有什么要求?
湘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杨再贵:用我们现在比较时髦的话来讲,就是要“高大强”。所谓高,就是技术含量要高,附加值要高。所谓大,就是企业的经济实力要强大,对我们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带动力要大。我们希望进驻开发区的企业里,能有一些能做成百年老厂,成为开发区长久发展的支柱。记者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