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英文 欢迎访问罗威斯数控科技(昆山)有限公司官网

致力打造高速高精五轴数控加工中心服务全球企业超过1500家 打造数控加工中心领导品牌罗威斯科技

联系电话:0512-57953678
13391385663

关键词搜索: BA3525E 桥式五轴加工中心 全罩五轴加工中心 型材五轴加工中心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大发展 创新抢占市场空间

30 2017-08
作者:luoweisi 浏览:
分享:

(原标题:商业航天奔腾时代 倾力打造“金字招牌”)

资料图:航天
资料图:航天

商业航天的历史洪流奔腾而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已顺势启程,扬帆远航。

两年前,在首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的发言指出了我国发展商业航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商业航天产业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当前我国航天技术已经到了实现广泛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阶段;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已经出台,我国发展商业航天大气候已基本形成。”

精辟阐述,引发广泛共鸣。与此同时,一系列创新举措大刀阔斧,多维发力。

今天,深耕细作的成果让社会各界惊喜和感叹,航天科工已成为中国在国际商业航天领域的又一块“金字招牌”。

快舟火箭:闪亮新秀打头阵

2017年1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快舟一号甲”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冲破零下5摄氏度的寒冷天气,将3颗卫星成功送入轨道。中国航天科工在商业航天领域迈出标志性的一步。

2016年4月签订发射服务合同,8个半月创纪录的速度完成了发射——不同于以往的航天发射模式,此次快舟一号甲是一次“纯商业”航天发射,采用了纯商业发射合同组织形式,完全按市场行为运作。组织模式新、准备时间短等特点让快舟一号甲被认为是中国在商业航天领域迈出的新步伐。

“快舟的命名已经说明了它的特点,就是快。”火箭研制单位——航天科工四院副院长张镝说。为了实现“快舟”速度,快舟一号甲采用的发射方式,简化了发射保障设施,发射准备周期大大缩短,可满足小卫星、微小卫星旺盛的发射需求。此外,火箭还采用水平总装、水平测试、水平运输的“三平测发模式”,提高了操作便利性;具备先进末级,可同时保证多轨道发射能力和高精度入轨姿态,满足一箭多星需求。

快舟火箭即为服务商业航天发射而生。作为一型低成本、高可靠性的通用型运载火箭,快舟一号甲采用国际通用接口,主要为300公斤级低轨小卫星提供发射服务。在国际商业发射中,小型运载火箭发射报价一般为每公斤2.5万—4万美元,相比之下快舟一号甲价格极具竞争力。

高效率、低价格,快舟点燃了航天界关于商业航天的热议,也让它成为商业航天的代名词之一。今年“4·24中国航天日”期间,快舟一号甲一次性收获4发发射服务合同,将探索遥感星座的快速构建。

快舟一号甲是快舟系列火箭的第三次发射。2013年首发成功的快舟一号火箭,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星箭一体化设计理念,其诞生标志着我国航天发射运载工具由液体运载火箭拓展到固体运载火箭。根据计划,运载能力更强的快舟十一号火箭也将实施首飞,按照“航天质量管理+民企经营体制”相结合的全新研发模式,快舟十一号单台产品生产周期由3个月缩至1个月,综合成本降低50%以上。

高红卫董事长表示,航天科工将以“性能优、质量优、价格优、服务优”为标准提供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欢迎有志于参与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搭便车。

此外,一系列专业化的行动有条不紊展开,让尚在“起飞”阶段的中国商业航天羽翼渐丰。2016年2月,中国首家按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专业化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在武汉注册成立,公司大力推动了“快舟一号”、“快舟十一号”相继签署商业发射订单。

航天科工还在为小卫星及微小卫星客户提供更新更好的“一站式”客户体验,通过技术创新手段,采用标准化思维,引入民营企业高效、灵活的经验及技术,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市场参与,综合提升火箭的可靠性和性价比。

在这种趋势下,未来中国航天将走下“神坛”,融入普通人可感可知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商业航天巨轮的破冰之旅充满希冀。

天鲲一号:成功探路天基互联网

继今年1月迎来商业航天发射开门红后,3月3日清晨,中国航天科工自主研制的首颗卫星“天鲲一号”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举标志着航天科工已具备独立自主研制各类典型空间飞行器及平台的能力,不久的将来,这项能力将被运用到种种商业航天发射之中。

2016年9月,在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高红卫系统提出了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其中,虹云工程脱胎于航天科工早先提出的“福星计划”,计划发射156颗卫星,它们在距离地面1000公里的轨道上组网运行,致力于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

虹云工程的亮点之一在于,它在中国首次提出建立基于小卫星的低轨宽带互联网接入系统。“小卫星”“低轨”“宽带”的组合设置,恰恰契合了当下航天商业化的发展需求。

按照规划,整个虹云工程被分解为“1+4+156”三步。第一步计划在2018年前,发射第一颗技术验证星,实现单星关键技术验证;第二步到“十三五”末,发射4颗业务试验星,组建一个小星座,让用户进行初步业务体验;第三步到“十四五”末,实现全部156颗卫星组网运行,完成业务星构建。

作为三步走计划中的先行者,天鲲一号为推进实施以虹云工程为代表的商业航天计划奠定了技术基础,从而为后续计划的如期、有序开展趟出一条可行性路径。

除虹云工程外,在各自领域内,飞云工程对应无人机载区域网及其应用项目,快云工程对应临近空间飞艇载局域网及其应用项目,行云工程对应星载窄带全球移动物联网及其应用项目,腾云工程对应空天往返飞行器及其应用项目,中国航天科工的五朵“商业航天云”涉及子工程及分系统数千项,预计投资超千亿元,产出超千亿元。

目前,通过大力构建商业化空间信息基础,无人机平台、临近空间浮空器、卫星平台及地面应用系统研制正在顺利推进。正如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刘石泉所言,“中国航天科工正在通过技术探索与产业发展双擎驱动,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

航天产业基地:商业化的助推器

当前,“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已成为航天科工发展商业航天的关键,在致力于探索创新航天前沿技术的同时,中国航天科工也在创造市场机遇和经济价值。

航天科工高红卫董事长曾在多个场合阐述航天科工的商业航天概念,在他看来,要发展商业航天,必须集众人之力,不断突破着传统航天的“围墙”,将航天科工打造成一个“社会的总体院、社会的总体部、社会的总装厂”。

资源汇聚地之一,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期间,中国航天科工分别与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推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工作的专项合作协议》。

今年4月24日,产业基地正式开建,这个占据万亩的园区,正在吸引来自社会的技术、产业、资本等各方面优势力量源源汇入,促进商业航天整体发展。

率先入驻的是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它投资约17亿元建设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计划2018年建成投产,预计其后两年内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

火箭公司在产业基地的建设项目总计将达到1500亩,其中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引领项目,计划用地450亩,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固体火箭部装厂房、洁净装配厂房、总装厂房等,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发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及试验能力。

同日落户产业基地的,还有航天科工二院拟成立的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和湖南航天军民融合电磁防护材料、特种软磁的科研生产基地,前者注册资金3亿元,后者预计到2020年年产值10亿元。

航天科工有关负责人介绍,航天科工将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和应用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重点发展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主导产业,同步发展自主可控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航天基础产业,辐射带动大数据、智慧产业、智能装备等延伸产业,全力打造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发展商业航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三方的积极性。”高红卫表示,航天科工与武汉市共同筹建的国家级商业航天技术创新创业园区,为推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提供基础性支撑。

预计到“十三五”末,以航天科工为代表的100~150家企业将入住产业基地,实现年产值300亿元。这些领域的优势企业将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里大有作为。

盘活资本:用好金融无形手

航天科工在商业航天领域深耕细作,也引来了社会资本的关注。

快舟一号甲火箭发射的当天,一批来自投融资机构的战略投资人来到现场观摩火箭发射。吸引他们的,不光是对商业航天的热忱,还有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的先进模式。

互联网时代下,航天科工开创了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的“快舟”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与市场参与,打造了开放的研制环境。

“在社会资本不断挖掘有增值空间的新兴产业时,航天科工也在主动顺应时势,努力将资本的力量注入商业发展过程中。”航天科工四院副院长张镝表示,“这也使得火箭性价比和研制效率均大大提升。”

“众筹共建”的概念被引入。它作为一种突破传统资金来源渠道的新型融资模式,将为整个商业航天大局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1月10日,快舟火箭首次商业航天发射成功次日,航天科工联合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武汉市政府投资平台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航天产业基金,首期募集资金25.8亿元已经到位。这支商业航天最大的基金主要以商业航天、军民融合、双创、混改、并购等为投资方向,将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提供坚实的资本力量支持。

同样是在今年4月24日,航天科工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简称航天金租)正式实现业务投放。这个首家航天央企控股的产业系金融租赁公司,由6家央企、地方国企、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首期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

它的诞生,好比为参与商业航天的企业雇了一个贴身的“金融保姆”,将为商业航天和军民融合中的各类企业提供全周期的融资租赁服务,同时通过带动各方资本参与,航天科工也尝试探索着服务航天系统建设的PPP模式。

共享互联:点亮商业航天星星之火

“跨界”“融合”“互联”“共享”——在互联网+时代,航天发射、卫星应用等领域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被颠覆。对航天科工而言,乘势而起的商业航天背后,互联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是一股隐秘而强大的推动力。

以快舟火箭为例,用户体验、快速精准——种种互联网思维深刻地体现在火箭的诞生与成长中,并有望在航天科工商业航天的各个领域体现出来。

互联网产品的盈利模式大多为基础功能免费、增值服务收费,这与快舟火箭的信条不谋而合。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的长远目标不是靠火箭本身赚钱。“我们要降低成本,提供最廉价的火箭,以拉动后续卫星应用。”张镝说。

同时,打破封闭的中心思维,开放与共享的红利正在向更多企业释放,在航天科工打造的我国首个互联网平台INDICS上,已经开辟的商业航天专区吸纳工业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成为商业航天参与者。

目前,商业航天专区面向业内同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创业团队、金融机构等募集合作伙伴,集聚商业航天要素资源,相互开放共享,此举将进一步提高科研资源配置效率和商业航天产能的运用效率,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促进商业航天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诚如高红卫董事长所言,“无论是业内同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创业团队,还是国企、民企、私企、外企,航天科工都将一视同仁地合作。”

而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更精妙也更实用的能力,在于利用数据精准寻找商机和用户,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挖掘商业航天能够为国家和百姓带来的无限福祉。

“利用技术手段、网络平台,把散在社会上的千千万万创新创业者聚集在一起,把散在社会上千万个企业里的各种资源整理在一起,让它有规律地运动和发展。”高红卫说,他也不止一次强调:“国家需要商业航天快速推进,航天科工有这个责任。”

产品中心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微博二维码